1955-2025,吉林大学工学学科与国同行七十载!从新中国工业建设的急需到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前沿,一代代吉大工学人以匠心铸就辉煌,用实干书写担当。为致敬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特别策划“70天·70年”主题活动,每日解锁一载光阴,重温学科发展的大事记,再现那些“从0到1”的突破、名师风范与学子风华!
一九九一年
一月
1月1日,《科技日报》以“吉工大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为题,报道学校科研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消息。
1月5日,由农机工程学院陈秉聪教授等人承担的“脱土机理的仿生研究”项目通过鉴定,该项成果有重大学术价值,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1月11日,长春市南关区与学校举行经济、科技、教育长期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学校推荐的7名专业技术人员正式被南关区任命为副区长、副局长,任期两年,这种形式的合作在长春市尚属首次。
1月21日,《吉林日报》以“一步好棋——吉林工业大学科技兴企效果好”为题,报道学校积极利用科技优势、为地方企业服务、帮助地方振兴经济的消息。
1月25日,连建设教授被授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吴博达副教授被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1月28日,由应用理学部刘志林教授主持完成的吉林省科委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新型变态贝氏体钢的价电子理论与成份设计》通过鉴定,该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二月
2月22日,由内燃机研究所和四川化学工业研究所等共同承担的“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经济适用的道路沥青包装材料及灌装技术的研究》,通过国家级验收鉴定,该成果属国内外首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三月
学校把”艺术星期二”改为“文化星期二”,活动在学生中产生很大影响,多次被外界媒体宣传,受到各级领导好评。
四月
4月23日,机械电子工业部任命马成林为吉林工业大学校长,顾品琦、傅沛福、吴博达、李健为吉林工业大学副校长。
4月23日-27日,在长春市第四届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上,学校有7项发明成果获奖,并被评为“先进单位”。
五月
5月16日-20日,在吉林省首届CAD成果展示会上,学校有8项成果获奖,并获组织管理奖,在省内高校独树一帜。
六月
6月4日,交通部在北京召开“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总结表彰大会。学校内燃机研究所两项成果“JT6120高级大型客运汽车设计、制造成套技术”“经济运用的道路沥青包装材料及灌装技术的研究”分别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由工程机械系液压教研室与吉林建东工业公司共同研制的“JYCH-14型全液压抽油机”通过评审验收,该项研制填补了我国液压抽油机的空白。
七月
7月27日,辊锻工艺研究所研制的“CJ83-5型5tm液压模锻”通过鉴定,该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7月27日,我国首次研制的以甲醇为主要燃料的汽车,由学校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化油器分厂共同研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九月
由应用理科部陈塑寰教授所著《结构振动分析的矩阵摄动理论》出版,该书为国内外第一部有关结构动态修改方面的专著。
9月2日,学校参加攻关的“JT6120高级大型客车”“优质弧焊工艺技术”两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奖励。
9月20日由链传动研究所筹建的国家链条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国家验收。
十月
10月9日,学校举行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动态模拟实验室开工典礼仪式。
10月18日,在第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学校参展的“流动式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车(站)”获机械类金牌。
十一月
辊锻工艺研究所高世义、李明哲,工程机械系吴玉书,汽车工程学院高延龄、葛安林,管理学院金广林等6人被评为吉林省第三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项目审批结束。学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总经费为52.8万元。其中,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苑森淼副教授获得信息科学部两个资助项目,首次在学校实现一人一年获准两项。
11月1日,在吉林省科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校长马成林当选省科协副主席,连建设教授当选为常委,庄继德、陈秉聪教授聘为荣誉委员。
11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吉林工业大学大学生周贺照顾孤寡母女传佳话,机械系学生自动捐资援助”的通讯报道。
11月,学校召开“爱民优秀大学生”命名表彰大会,表彰机械工程系8930班周贺同学。中共吉林工业大学委员会、吉林工业大学命名周贺同学为“爱民优秀大学生”;共青团长春市委命名周贺同学为“团风式的共青团员”;南关区人民政府授予周贺“扶残助残模范”称号。
11月24日,宏达机电技术研究所的专利项目——机动车安全性能测试车通过部级鉴定,该车属国内首创,技术水平先进,检测功能超过了国外相近产品。
11月29日-30日,中国共产党吉林工业大学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举行。

十二月
汽车工程学院的“汽车维修经济性研究”和管理学院的“技术进步对运输经济增长的定量研究(公路运输部分)”两项成果获1991年交通部科技进步奖。
12月10日,由微观分析中心完成的吉林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工业零部件激光处理及组织机理研究”通过鉴定,该项研究在某些方面属国内首次,填补了国内空白。
12月24日,实验室管理处被评选为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
其他
1991年,在全国首届科技市场金桥奖评审中,学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家科委)颁发的“金桥奖”。
学校团委被国家教委、团中央、中宣部联合授予“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挂靠学校的吉林省汽车发动机节油净化技术鉴定站,被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简称国家计委)授予“全国节能先进集体”。
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学校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工作。继续开展英语强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继续教育学院进行内部机构改革,撤销夜大部、函授部、继续教育部、成人教育研究室等机构,改设招生办、学籍科、教务科、自考办,形成了新的管理模式。同年,集教学、办公、食宿于一体的培训大楼竣工,投入使用,为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校建成了以汽车、农机等国家重点学科为特色的各类专业相互配套、结构比较合理的学科体系。32个本科专业中有28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12个。其中,机械学等13个专业被列为部级重点学科。
1989至1991年近三年间,学校共向国外派出访问学者和学习进修人员59名,接待119名外国专家来校讲学、考察、访问和参加学术会议,同14个国家的89所大学建立学术交流关系,接受各国来华留学的本科生、进修生、研究生44名。
1991年历史照片

1991年6月25日,教学计划管理的改革方案及其实施的研究课题鉴定后,系处领导与研制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