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大事记

学科大事记

首页 > 学科大事记 > 正文

70天·70年丨1999年历史回顾

时间:2025-08-05 点击:

1955-2025,吉林大学工学学科与国同行七十载!从新中国工业建设的急需到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前沿,一代代吉大工学人以匠心铸就辉煌,用实干书写担当。为致敬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特别策划“70天·70年”主题活动,每日解锁一载光阴,重温学科发展的大事记,再现那些“从0到1”的突破、名师风范与学子风华!


一九九九年

一月

1月21日—23日,1999届毕业生就业市场,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180家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有862人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协议,签约率占统分生的61%。

1月23日,《科技日报》报道学校研制的“汽车覆盖件模具计算机设计、分析、加工制造一体化系统”。《光明日报》又以“我国取得一项汽车模具开发新成果”为题作了报道。

二月

2月12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获批。

三月

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吉林工大报》从761期起,启用国内统一刊号CN(G)22-0003,列入国家专门设立的高校校报刊号系列。

3月4日,《吉林日报》以“拼!才能赢——两代女教师共话新女性”为题,报道学校唐伯筠教授、郑联珠教授、蔡莉教授谈做教育工作的感受。

四月

4月7日,《中国教育报》以“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题发表学校党委文章。

五月

学校汽车新产品鉴定试验站成立。

5月4日,一套由学校实习工厂生产的发动机复合垫片生产线成套设备发往俄罗斯,标志着校办产业在设备出口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学校理学院9546班被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李红军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

学校聘请李斯特先生担任学校汽车工程学院热力发动机专业名誉教授。李斯特教授向内燃机学科赠送价值20万美元的当时最高水平的普玛5型(PUMA5)发动机实验台控制系统及其辅助设备。

5月31日,挂靠在学校的国家链条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收到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授权证书。

六月

6月30日,《中国汽车报》以“我国汽车模具工业进入自主开发时代”为题,报道学校成功研制汽车模具设计系统。

七月

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学校组织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

7月14日,《光明日报》“大学书记访谈”专栏里刊登题目“学校要抓好班子建设”的文章——访学校党委书记任露泉教授。

八月

由学校作为技术依托单位,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共同承担的“铸造热锻模具新材料”及“成型技术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研制开发项目获批,投资规模为3800万元。

8月13日,由学校机电设备研究所建立的吉林省汽车摩擦材料质量监督检验站,通过现场评审认证。

九月

汇集全国22所名校(院)的深圳虚拟大学园隆重开园,学校首批进入虚拟大学园。

9月6日,由学校承办的“99长春国际车辆电子学术会议”在长春召开。这次会议是学校建校以来主办的最大规模的国际会议,也是我国首次主办的高水平国际会议。

《中国汽车报》以“新型摩擦试验机投产”为题,报道由学校机电设备研究所研制的IFl50D型定速式摩擦试验机通过认证、获得生产许可证并投入批量生产的消息。

十月 

学校有1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合计为172.7万元。其中蒋青教授的“金属的熔化、过热及新型亚稳合金”项目获重点项目资助20万元。

10月14日,由一汽集团大连柴油机厂和学校联合共建的车用柴油机技术研究开发基地举行揭牌仪式。

10月15日,学校与吉林省梨树县人民政府结成科教合作对子,并签订科教合作协议书。

10月29日,空军与学校签订依托学校培养军队干部协议,得到《光明日报》《吉林日报》《长春日报》《城市晚报》以及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的报道。

十一月

经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学校张云龙、窦平安、王国强、李建桥、孙大干、宋大同、王登峰获国家留学基金委科研资助。

学校研究生部被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1月10日,《吉林工大报》电子版通过校园网在因特网上与广大读者见面,这是学校校报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1月16日,由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与学校合作成立的福田汽车长春服务中心举行揭牌仪式。

十二月

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在1999年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国家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学校教务处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荣誉称号。

 

12月8日,在1999年发行的“中国邮政贺年明信片”中,有一张是由学校汽车工程学院学生叶庆元、刘志荣、刘洪亮3人设计的。大学生设计的明信片在全国公开发行,这在我省尚属首次。

 

其他

为提高博士生培养水平,学校试行《吉林工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扶持基金资助及奖励条例》,对9名博士生进行奖励。

学校成为全国工程硕士外语教学考试专家组5个成员单位之一。

学校成人教育在国内率先开展全方位成人高等教育改革,进行“1+1”成人办学模式规划和试点,首次获得高中起点本科脱产班的办学权,开辟新的成人教育办学方式。

学校车用柴油机试验基地、吉林金网格模具工程研究中心成立。

以陈塑寰教授主持的“211工程”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结构动态设计理论研究”为技术依托的《大吨位系列化间歇式沥青混凝土搅拌成套设备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该项目被列入1999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填补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中沥青混凝土搅拌成套设备技术领域的空白,并拉动相关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该产业化项目总投资为7000万元。

学校科研经费到款总额达到6182.6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首次突破2000万元,达到2031.6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

学校与一汽集团共同承担的“近终形铸造热锻模具新材料及成型技术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研制开发”项目获国家计委批准,总投资380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800万元,是学校有史以来承担国拨经费最多的项目。

学校共签“四技”合同(协议)24项,合同成交额1119万元,其中与董事会成员单位签订46项,成交额775万元,实现横向科研经费到款1515万元。

学校全年度共组织各类鉴定项目45项,申报各类科技奖励43项,获准34项,其中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3项,超额完成原定指标的112.5%,创历史最好水平。


1999年历史照片

校领导看望陆锦同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著名汽车专家郭孔辉教授(左),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著名农机专家陈秉聪教授(右),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材料专家宋玉泉教授(中)在一起研究学科发展战略

 

第三十六届运动会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

 

1999年5月4日,学校继教学院组织歌咏比赛

 

7月26日,教育部直属高等工科学院成人教育协作组99年会在学校举行

 

学校汽车动态模拟实验室

 

电话:0431-85095770

传真:0431-85095448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988号

邮编:130025

吉林大学公众号

东区事务办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