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2025,吉林大学工学学科与国同行七十载!从新中国工业建设的急需到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前沿,一代代吉大工学人以匠心铸就辉煌,用实干书写担当。为致敬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特别策划“70天·70年”主题活动,每日解锁一载光阴,重温学科发展的大事记,再现那些“从0到1”的突破、名师风范与学子风华!
一九九三年
一月
1月1日,《吉林日报》发表通讯《风雨两载几多情》,介绍学校派往东丰县科技副县长陈秉林事迹。
1月15日,在政协吉林省七届一次会议上,陈秉聪教授当选为省政协副主席。
1月17日,蒋青教授、王文成教授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迎春留学回国人员联欢会,受到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并合影留念。
1月25日,《吉林日报》以“土壤粘附研究的新突破”为题,对任露泉教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情况进行报道。
二月
《中国青年报》报道由学校科教开发总公司在全国首家生产的“动车安全性能检测车”下线工作的消息。
2月22日,机械电子工业部教育司发出通知,决定在部属院校全体学生中开展向“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周贺学习活动。
2月24日,我国首台半自动化“金属切削带锯”由学校和长春市切割机床厂联合研制成功,该产品整体水平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标准。
三月
师从我国著名农机专家陈秉聪教授,并进行农业机械减粘降阻的仿真研究的巴基斯坦留学生拉希德·盖斯雷尼被授予博士学位,他是吉林省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外籍留学生。
学校被机电部评为“1991年至1992年度机械系统直属企事业单位优秀领导班子”,校长马成林被评为“优秀领导干部”。
应用理科部计算力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陈塑寰教授出版专著《随机参数结构的振动》。
3月1日,《光明日报》以“爱是一首歌”为题,报道周贺助人为乐事迹。
3月1日,管理学院讲师蔡莉等3人被授予吉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
学校改革大学生分配就业办法,作为国家机械工业部部属高校毕业生分配改革试点单位,3月5日-7日,学校举行毕业生人才市场。

3月10日,由汽车工程学院葛安林教授主持研究的“电子控制换档变速器”通过省级鉴定,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月16日,由汽车工程学院杨万凯副教授主持的、吉林省科委下达的“汽车半轴疲劳可靠寿命预测及评估方法研究”的课题通过鉴定,该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月24日,经机械电子工业部研究决定,吕贵任学校副校长。
四月
4月23日,由学校设计并研制的我国第一条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冷轧薄板预处理线”在长春客车厂正式投入使用。
五月
5月4日,《中国教育报》以“吉林工大后勤改革效果明显”为题,报道学校后勤改革情况。
5月5日,由学校和南关区人民政府联合兴建的长春卫星科技产业园区开始进行总体规划设计,高等院校与地方联合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5月10日,在长春市第六届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上,学校有3项成果参展并获一、二等奖。
5月18日,长春新星链轮链条经营公司开业,该公司由机械部归口、国内唯一的专门从事链传动研究的学校链传动研究所承办经营。
5月18日,机电设计研究院成立。
5月18日,《吉林日报》以“陈塑寰和他的矩阵摄动理论”为题,介绍学校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塑寰事迹。
六月
6月3日,学校举行92年国家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颁发仪式。截至1992年,学校有79位同志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内燃机研究所王主玉副研究员成为学校第一位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的学者。
6月4日,国家教委公布了“1993年国家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评比”结果,体育教研部申报的《加强体育课程的整体改革与建设构建高校体育课程的新体系》成果荣获二等奖。
6月8日,《科技日报》刊登校长马成林教授文章“利用人才市场信息推动高校专业改造”。
6月14日,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成立。
6月15日,学校通信中心成立。
6月24日,由学校和长春汽车研究所、长春应化所、第一汽车制造厂等联合组成的国内最大的汽车工程产学研联合体——长春汽车工程研究发展中心成立。
6月30日,《科技日报》以“有自己的特色”为题,刊登博士生导师陈塑寰教授事迹。
八月
8月11日,经中共机械工业部党组研究决定,王守实同志任中共吉林工业大学委员会副书记,郭孔辉、王守实(兼)、任露泉任学校副校长。
8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消息“吉林工大留学生回归率达90%”,并配发评论,《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刊登了这一消息。
8月28日,《光明日报》以“学生来自企业、课题选自企业、培养不脱离企业、毕业后回到企业——吉工大探索工程型硕士生培养途径”为题,介绍学校在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中所采取的新措施和新办法。
九月
9月15日,由学校科教开发总公司和吉林省三岔子林业局共同投资建成的我国第一条汽车鼓式制动片示范生产线——浑江三工摩擦材料有限公司汽车鼓式制动片示范生产线通过鉴定,在行业内起到示范作用。
9月16日,学校举行“黎惠民、毕俊向母校捐赠100万元港币,资助汽车、农机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仪式,《光明日报》《吉林日报》《长春日报》分别作了报道。
十月
在吉林省教委举办的吉林省第三届高教优秀电教教材评比中,学校制作的《燃烧的爱》被评为优秀电教教材一等奖;《汽车造型设计》获优秀电教教材二等奖,《公差》(实验教学指导篇)被评为优秀电教教材三等奖。
由学校任露泉教授等承担的“非光滑表面减粘降阻机理的仿生研究”通过技术鉴定,该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10月21日,学生周贺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标兵”。
10月31日,在第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内燃机研究所钱致江教授的“道路沥清软包装的灌装技术与设备”获得银奖。
学校再次获得第二届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先进集体,也是全省获奖单位中唯一的高等院校。
十一月
11月1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正式成立。
11月8日,蒋青、蔡莉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
11月9日,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上海交通大学结束。学校首次派出5名学生、6项作品参加竞赛并全部获奖,学校团委获评“优秀组织奖”。
十二月
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农产品加工和振动冲击与噪声两个专业为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12月9日,农机工程学院决定,使用校友毕俊女士和黎惠民先生资助的50万元港币捐款设立农机(拖拉机)重点学科建设基金,以鼓励和支持该院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12月15日,农机工程学院马成林教授等完成的“高速精密排种器及应用”项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993年历史照片

1993.7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孝文来校视察